<{配资之家}>厦门古代历史与建城背景及近现代历史变迁介绍{配资之家}>
1.历史沿革
1.1 厦门古代历史与建城背景
厦门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始于唐代。唐代时,厦门被称为“嘉禾屿”,是闽南地区的一个小岛。据《金榜山记》记载,唐代时已有“南陈北薛”两姓定居于此,其中陈黯是当时著名的文士。唐代的开发为厦门的建城奠定了基础。
到了明代,厦门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海防,命江夏侯周德兴在厦门岛建造城堡,设立“永宁卫中左守御千户所”,这标志着厦门城的正式建立。厦门城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闽南地区的海防,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2 厦门近现代历史变迁
厦门在近现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开始了与世界的贸易往来。这一时期,厦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厦门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03年,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逐渐发展为一个多国共治、多元文化聚集的公共社区。这一时期,厦门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1898年成立的同文书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兴办的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厦门曾被日军占领,城市遭受了严重破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厦门重新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开始了战后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厦门作为重要的沿海城市,继续发挥着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地理交通
2.1 厦门地理位置与城市布局
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它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海沧半岛、集美半岛、同安、翔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公里。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2.2 厦门交通网络与枢纽
厦门的交通网络发达,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是中国重要的国际机场之一,拥有T3、T4两个航站楼,可起降波音747-400等大型飞机,与国内外众多城市有直飞航线。厦门火车站和厦门北站是厦门的主要铁路枢纽,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厦深铁路等在此交汇,使厦门与周边城市及全国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此外,厦门还拥有完善的公路网络,国道319线、324线以及沈海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连接周边城市和内陆地区。厦门的公共交通系统也非常发达,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等构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骨架,公交线路覆盖全市各个角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
3.气候环境
3.1 厦门气候类型与特征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约2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是中国年平均温差较小的城市之一。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5月至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大部分。由于地处沿海,厦门湿度较大,常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左右,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使得全年大部分时间感觉较为湿润。
3.2 厦门季节变化与天气模式
春季(3月至5月)
春季是厦门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多的季节。3月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平均气温在15℃左右,4月和5月气温继续攀升,5月平均气温可达24℃左右。春季天气多变,时而晴好,时而阴雨,3月和4月雨水相对较少,5月进入雨季,降水量明显增加,常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有时还会有暴雨。春季也是厦门多雾的季节,尤其在3月和4月,海雾和陆雾交替出现,能见度较低,对交通和航运有一定影响。
夏季(6月至8月)
夏季是厦门最热的季节,也是降水最集中的时期。6月是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常出现暴雨天气,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0%左右。7月和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但因海洋的调节作用,高温天气不会持续太久,且夜晚通常有凉爽的海风。夏季还受台风影响,7月至9月是台风多发季节,平均每年有3个左右的台风影响厦门,带来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是厦门第二个降水高峰期。
秋季(9月至11月)
秋季天气相对干燥,气温逐渐下降,日较差较大。9月受台风尾声影响,仍有较多降水,10月和11月降水量明显减少,是全年降雨量最少的季节。秋季冷空气开始南下,气温下降,10月平均气温在22℃左右,11月降至18℃左右。秋季多晴朗天气,空气清新,能见度高,是厦门一年中较为舒适的季节。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冬季是厦门最冷的季节,但气温相对温和,平均气温在13℃左右,1月是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2.7℃。冬季降水较少,气候寒冷干燥,平均总雨量146毫米。冬季主要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波动较大,有时会出现寒潮天气,沿海地区风力较大,但降雪极为罕见。
4.人文风俗
4.1 厦门传统节庆与习俗
厦门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与习俗,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春节
春节是厦门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营造喜庆的氛围。除夕夜,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菜肴丰盛,寓意着团圆和幸福。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寄托着对晚辈的祝福和期望。春节期间,厦门还有舞龙舞狮、踩街等民俗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场面热闹非凡。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厦门的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花灯造型各异,色彩斑斓,有的是传统的宫灯、走马灯,有的是富有创意的现代花灯,如以厦门地标建筑为原型的花灯,展示了厦门的地域特色。猜灯谜活动也十分受欢迎,谜语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既有趣又富有知识性。
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厦门人会携带鲜花、香烛、纸钱等祭品前往祖先墓地,清理杂草,添土修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人们会到郊外欣赏春天的美景,放风筝、野餐等,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厦门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等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厦门的龙舟赛历史悠久,场面壮观,各支龙舟队在水面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吸引了众多观众围观。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厦门的粽子种类丰富,有肉粽、碱水粽、豆沙粽等,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中秋节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厦门人会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厦门的月饼制作讲究,馅料丰富多样,有莲蓉、五仁、蛋黄等口味。此外,厦门还有中秋博饼的习俗,这是一种独特的中秋庆祝方式,通过掷骰子决定月饼的分配,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
4.2 厦门民间艺术与文化
厦门的民间艺术与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展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高甲戏
高甲戏是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民间的即兴表演,后来逐渐发展成专业的戏曲形式。高甲戏的表演风格独特,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动作夸张、诙谐幽默,深受观众喜爱。其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都来自南音和木偶戏,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
南音
南音又称“南乐”、“南曲”、“南管”、“弦管”,是闽南地区流传的一种古老音乐形式,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南音的曲调优雅、柔婉,演唱时使用中古音,与闽南方言的发音习惯相契合,因此深受闽南人的喜爱。南音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常伴以琵琶、洞箫、二弦等乐器,旋律悠扬,韵味无穷。
答嘴鼓
答嘴鼓是流行于闽南地区和台湾的一种以闽南语表演的曲艺谐谑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对口相声。表演者通过押韵的韵语对白,运用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节奏感强,富有喜剧效果。答嘴鼓在厦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之一。
漳州木偶戏
漳州木偶戏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已有千年历史。它以木偶为表演主体,通过操纵木偶进行表演,讲述各种故事。漳州木偶戏的木偶制作精美,形象生动,表演时动作灵活,富有表现力。其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深受观众喜爱。
厦门漆线雕
漆线雕是厦门传统的民间工艺,以精细的线条盘结成浮雕的工艺为特色。制作时,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后,手工搓成“漆线”,经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等工序,塑造出精美的浮雕图案。漆线雕作品线条流畅、画面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5.风景名胜
5.1 厦门著名景点与历史遗迹
厦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而闻名,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以下是一些厦门著名的景点与历史遗迹:
鼓浪屿
• 历史背景:鼓浪屿是厦门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它曾是公共租界,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
• 主要景点:日光岩、菽庄花园、钢琴博物馆等。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岛屿和厦门市区的美景。菽庄花园以其独特的园林设计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而著称。
• 文化价值: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岛上的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风格,展示了厦门多元文化的交融。
南普陀寺
• 历史沿革: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 建筑特色:寺庙依山傍海,建筑风格庄严肃穆,寺内供奉观音菩萨,香火旺盛。
• 文化意义:南普陀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厦门重要的文化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
厦门大学
• 校园风光:厦门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校园依山傍海,环境优美。
• 历史地位: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文化贡献:厦门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胡里山炮台
• 历史背景: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中国近代海防的重要设施之一。
• 军事价值:炮台内保存有当时先进的火炮和防御设施,展示了中国近代海防的军事实力。
• 旅游意义:胡里山炮台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
5.2 厦门现代地标与城市景观
厦门的现代地标和城市景观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和独特的城市风貌,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现代地标与城市景观:
厦门国际中心
• 建筑特色:厦门国际中心是厦门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主塔楼高339.88米,集超甲级写字楼、单元式办公、高档会所、观光等功能于一体。
• 地理位置:位于鹭江道,与鼓浪屿隔海相望,是厦门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 城市意义:厦门国际中心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天际线,也推动了厦门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世茂海峡大厦
• 建筑风格:世茂海峡大厦由A塔和B塔组成,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是厦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功能定位:大厦集酒店、写字楼、SOHO办公、观光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
• 城市贡献:世茂海峡大厦为厦门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厦门的现代城市景观之一。
厦门金融中心大厦
• 建筑高度:厦门金融中心大厦高约150米,集办公与商业配套为一体。
• 设计灵感:以现代滨海风格为设计灵感,展现出自由灵动又稳重的建筑形象。
• 经济影响:作为厦门的金融中心,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促进了厦门的金融产业发展。
环岛路
• 景观特色:环岛路是厦门的著名海滨景观大道,沿途可以欣赏到大海、沙滩、椰树等美景。
• 休闲功能:环岛路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适合骑行、散步等户外活动。
• 城市象征:环岛路展现了厦门的海滨城市特色,成为厦门的一张亮丽名片。
6.名人故事
6.1 厦门历史名人与贡献
厦门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厦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苏颂:北宋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和药物学家,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了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对后世医药学及天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 陈化成:近代民族英雄,福建同安人,官至江南水师提督。在鸦片战争期间,他率部在吴淞口抗击来犯的英国舰队,因孤军无援,壮烈牺牲,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 俞大猷: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出生于泉州河市。他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为国家的海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陈嘉庚: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福建厦门。他倾资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 林巧稚:当代妇产科专家、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福建厦门人。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6.2 厦门当代人物与影响力
厦门在当代也涌现出许多在各自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为厦门乃至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钟南山:著名呼吸病学专家,1936年出生于福建厦门。他在非典和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治疗方案,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共和国勋章”等荣誉。
• 陈景润:著名数学家,1933年出生于福建厦门。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为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卢嘉锡:化学家和教育家,1915年出生于福建厦门。他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为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 郭跃华:著名乒乓球运动员,196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他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多次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世界杯乒乓球赛的冠军,为我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谌龙:羽毛球运动员,1989年出生于福建厦门。他在羽毛球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曾获得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男单冠军等多项荣誉,为我国羽毛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7.经济作物
7.1 厦门主要农作物与经济价值
厦门的农作物种类丰富,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等多个方面,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粮食作物
• 稻谷:作为厦门的传统粮食作物之一,稻谷在厦门的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厦门稻谷播种面积为1.9万亩,总产量达0.9万吨,平均亩产474公斤。稻谷不仅是厦门居民的主要口粮,还为当地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了原料,促进了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 甘薯:甘薯在厦门的种植历史悠久,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的特点。2021年,厦门甘薯播种面积为0.5万亩,总产量达0.8万吨,平均亩产1600公斤。甘薯不仅可以作为粮食作物,还可以加工成淀粉、粉丝等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
• 花生:厦门的花生种植主要集中在同安区和翔安区,这两个区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花生的生长。2021年,厦门花生播种面积为1.2万亩,总产量达0.3万吨,平均亩产250公斤。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其榨油率高,榨出的花生油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 蔬菜:厦门的蔬菜种植品种繁多,包括叶菜类、根茎类、瓜果类等。2021年,厦门蔬菜播种面积为10.5万亩,总产量达21.5万吨。其中,同安封肉、姜母鸭等特色蔬菜深受消费者喜爱,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周边城市,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瓜果
• 西瓜:厦门的西瓜种植主要集中在海沧区和集美区,这两个区域的沙质土壤和充足的阳光为西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21年,厦门西瓜播种面积为0.8万亩,总产量达1.5万吨,平均亩产1875公斤。厦门的西瓜品种多样,口感甘甜多汁,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 草莓: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品质水果需求的增加,草莓在厦门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21年,厦门草莓播种面积为0.3万亩,总产量达0.5万吨,平均亩产1667公斤。草莓不仅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7.2 厦门农业发展与产业特色
厦门的农业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厦门积极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2020年,厦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营收1021亿元,成为全市第九条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业的整体效益,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厦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例如,厦门农业发展公司组建后,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厦门市还建立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农旅融合发展
厦门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例如,同安区依托汀溪镇的地理优势,打造了集产、销、学、研、旅为一体的三角梅产业示范园。翔安大帽山境成为厦门市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农家生活。农旅融合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径,还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厦门的旅游产品。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厦门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厦门市还加强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了农业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