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之家}>静默管理下水果店违规营业引争议,水果存货处理待考量?{配资之家}>
从规定看,当地先一天发布了“实施准静默状态下管控”的通知,明确要求“除药店、商超、农贸市场外的其他经营场所暂停营业”“餐饮行业只能提供外卖,禁止堂食”。按照这个口径,该水果店在“实行静默管理第一天”仍正常营业,确实不符合规定。但是,规定之下仍有诸多细节可以讨论。
比如,不少网友注意到,水果不同于一般商品,如果多搁置几天就很可能坏掉,那么在要求水果店老板配合防疫关门歇业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水果存货的妥善处理,以尽量降低他们的损失?要知道,即便“静默期”营业属于违规,水果店老板的目的也并非是为了对抗防疫规定,而不过是想尽可能地减轻自己的损失而已。但无论是从网传事发视频中所展示的执法经过,还是从“严厉批评”及“行政处罚”的处置结果中,我们都看不到这种本不该缺乏的同理心与换位思考。
按照当地的要求,药店、商超等在“静默期”仍被允许正常营业,这背后体现了对居民生活物资供应的基本保障。但问题也来了——水果店是否也属于居民生活物资供应保障体系的范畴?再进一步,既然餐饮行业都可以提供外卖,水果店为何不能在采取一定限制的情况下,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显然,这方面管控尺度的合理性,是值得推敲的。可资对比的是,同在四川省,近期也处于“静默”状态的成都,水果店一般都允许正常营业。甚至有网友指出,同样是“静默”,为啥深圳的水果店都没关门?由这些对比不难发现,将水果店这类稍显特殊,同时也关系到居民基本生活的场所一概纳入“静默”范围,本身是有待商榷的。由此也提醒,越是在“静默”管控成为“常态”的当下,对于其具体的操作边界,越需要有更统一的要求,以避免一些地方将“静默”措施随意扩大。
应该看到,防疫措施并不是“越狠越好”。最近,国务院再次对多地层层加码的防疫做法予以通报曝光。日前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也明确指出,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坚决整治“层层加码”“一刀切”,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在这样的三令五申之下,各地的防疫措施理当严防加码、过度,多一些对民生的同情与照拂。
(作者是知名时事评论员)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